您当前的位置:太康人才网 > 职场资讯 > 焦点专题

中国劳动保障报:砥砺奋进的5年—河南篇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时间:2017-09-03 作者: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人社部门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创新引领,责任担当,加快推进人社事业改革发展。5年来,河南省人社事业取得了哪些新成绩?获得了哪些新优势?将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河南省人社厅厅长刘世伟。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5年,河南省人社部门是如何以此为引领,加快推动人社事业改革的?

刘世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提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我们人社事业改革指明了工作方向,更是我们工作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调研指导我省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为中心工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突出就业为民、社保安民、技能强民、增收富民,着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着力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着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记者:结合河南省人社事业这5年来的成就和变化,您觉得百姓在哪些方面享受到更方便、更贴心的服务?

刘世伟:5年来,河南省人社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落实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的各项惠民措施,不断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惠民利民水平不断提升。参加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可以申领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贫困高校毕业生,还可获得15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全省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加药品目录和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我们在连续11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又连续两次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后月人均养老金增加146元,平均增幅5.91%。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增加到80元。

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对254项业务事项进行梳理,减少合并117项,减少了近49%;行政权力事项仅保留34项,精简率54%。省厅所有对外业务事项全部集中到实体大厅办理或实行网上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全省大力推进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实行“五险合一”,实现各项社会保险业务“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省、市、县、乡四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现医疗保险“一站式”结算服务,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记者:作为人口大省,请您谈谈,河南是如何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将人口数量优势转为人才质量优势的?

刘世伟: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把职业培训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来抓,围绕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河南”的目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各类职业培训。

省政府与人社部两次签署共建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出台近30份有关职业培训的政策文件,连续6年召开全省工程会议,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积极跟进出台推进工程实施的意见,形成“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5年来,省财政累计投入16.7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入160多亿元,规划建设300多个基地型建设项目。兰考、卢氏、睢县、新县等一批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得到支持。

省人社厅连续5年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在全省15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每年组织开展近70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上百万人参加,年新培养高技能人才达15万人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97.47万人次以上,新培养高技能人才80.23万人,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626.41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69.27万人。

记者:请您谈谈下一个五年,河南省人社事业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刘世伟:下一个五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宏伟目标,推动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实现新提升。

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上持续发力。落实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考核指标体系,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作为宏观调控指标,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在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上持续发力。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制度功能体系,推进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持续发力。围绕“三区一群”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培育工程,培养和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在防范化解风险上持续发力。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梳理人社系统每个领域存在的风险点,严密防范规模性失业、社保基金支付能力、劳动关系、人事考试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健全完善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提升防控能力,尽可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就业为民 社保安民 技能强民 增收富民 

河南人社改革发展让百姓获得感持续增强 

(记者刘俊良 杨海波)

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做好人力资源大省文章;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奏响脱贫攻坚序曲;关注困难群体看病难题,建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5年来,河南省人社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加强统筹协调,实现重点突破,在就业、社保、职业能力建设、人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这5年,是河南省人社事业发展最快、取得成就最大、发挥作用最突出的时期。河南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局势稳中向好。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保持在14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就业71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省内就业超过省外转移的历史性转变,转移就业总数达到2931万人,居全国前列。
河南省人社部门以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改革中,河南首先大力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五险合一”改革,极大方便了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截至今年上半年,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3亿人次,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199.05亿元,基金总支出969.19亿元,基金累计结存2498.06亿元。
河南省创设的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参加河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困境儿童四类困难群众,提供救助,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制度惠及困难群众800多万人,截至8月15日,18.3万人次已享受到大病补充保险待遇。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把实施全民技能振兴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民生工程,建立了“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加强职业培训立法、深化职业院校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较为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5年间,全省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97.47万人次。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626.41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69.27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7.02%。
河南省积极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调整职称外语政策,扩大高校自主评审专业,进一步畅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打通职业资格与职称任职资格贯通渠道。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实现贯通,开辟技能人才参加专家评审和公务员考录的新途径。
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企业和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有效推进,河南各省辖市、县(市、区)全部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3.69万件,涉及劳动者17.08万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大,出台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施意见,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办结各类违法案件6.85万件,为农民工追发工资53.9亿元。


 

返乡创业 潮涌中原

(记者刘俊良 杨海波) 

古老的中原大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正风起云涌。

2016年以来,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累计达92.76万人,创办企业47.38万家,带动就业471.52万人。从“北雁南飞”到“群凤还巢”,一个人力资源大省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引凤还巢  老乡决心走回来

在一片绿色的田园里,马圈、鹿舍、牛棚、鸡栏一字排开,桃、葡萄、梨、香瓜硕果累累,丝瓜、茄子、扁豆、野菜星罗棋布……这是平舆县归源农业合作社里的热闹景象。

马海瑞是这家农业合作社的创办者,也是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在平舆,像马海瑞一样返乡创业的,已有2.5万人,创办各类企业3600余家,带动就业11万人。

在河南省的其他地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在鹿邑县,明新集团的创办者梁庆之此前在深圳从事化妆刷加工生意,“是家乡的感召,让我下决心把在深圳的企业整个搬回来。”

打动梁庆之的是河南省大力实施的“凤还巢”工程。鹿邑县主要领导带队到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走访看望,利用过年过节登门拜访,诚邀他们回乡创业。“2015年3月28日,那是朱良才书记上任的第一天。听说我回乡探亲,朱书记特意来家看望我,同我长谈了3个小时。”梁庆之感慨地说。

正是凭着政府主动亲近的真情,鹿邑县引回化妆刷企业83家,带动6万多人就业。

河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一大批“挣了票子、探了路子、换了脑子”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完善政策  老乡放心干起来

一直以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面临着融资难、用地难、缺培训、缺服务等问题。针对痛点,河南省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财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在财政、税费、金融、土地、培训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各地也因地制宜,相继出台各种扶持措施。

平舆县注重把返乡创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引导返乡创业项目招聘贫困家庭劳动力。今年3月,马海瑞创办的归源农业合作社因吸纳了近60名贫困户就业,政府给予近30万元财政补贴。鲁山县利用闲置厂房,建成电商孵化园、丝绵产业创业园,吸纳返乡农民工入驻电子商务企业28家。宜阳县依托县培训中心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吸纳农民工返乡创业135人,创办企业22家。

河南省还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部分市县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推行“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组合模式,平抑商业性贷款利率,降低农民工创业融资成本。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放返乡下乡创业担保贷款215.34亿元。

优化服务  老乡舒心留下来

为了让返乡创业者留得住、站得稳,河南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完善服务体系。

在平舆县上河城返乡创业示范园,记者看到,街道干净宽阔,一座座中式建筑错落有致,公司的广告牌鳞次栉比,这里俨然是一个创业者的乐园。

据了解,凡是入驻上河城园区的,政府提供注册登记、社保关系接续、资金扶持、人力资源招募等“保姆式”服务,还给予免收2年房租、免税收、每平方米补贴装修费50元的优惠政策。同时,创业者在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

在河南,同上河城示范园区相似的省级示范园区还有27个。河南省还确定了20个省级返乡创业试点县和50个省级示范项目,通过典型引领带动,为返乡创业树起旗帜、立下标杆。

为了提高返乡创业者创业成功率,河南省人社部门加强创业指导培训服务,2016年全省共开展返乡创业培训4.8万人次。

脱贫攻坚  老乡开心富起来

在平舆县李芳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内,连片的果蔬大棚不可胜数,当地贫困户、残疾人在这里实现了就业。贫困户可以把农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地能收入1000元年租金;也可以承包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并按销售额与合作社五五分成;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按每天60-160元不等的工价挣取工资。在这里,他们成了“三薪农民”。目前该合作社已帮助27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并带动95名残疾人就业。

在汝州,1.2万名汝州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发展,实现了机绣纺织、汽车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新兴主导产业的“无中生有”,累计开发各类就业岗位4.5万个,让1260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破解河南脱贫攻坚面临的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积极鼓励支持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更多的青年大学生下乡创业。这既是当前河南实现脱贫攻坚的现实要求,也是长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战略途径。”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如是说。

目前,河南农民工返乡创业正在实现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益,向“一人创业造福一方”的创业效应转变。


 

实施技能振兴工程打造人力资源强省

(记者刘俊良 杨海波 ) 

河南是1亿多的人口大省,劳动适龄人口65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3200多万。近年来,河南省提出打造“技能河南”的目标,持续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民学技能的热潮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

一人命运的转折

3年前,28岁的戴海宝只是一名普通的汽车修理工,每月工资不到2000元;如今,戴海宝已是漯河市鑫凯隆汽车服务公司的一名店长,每月工资4500元,管理一个4人团队。

2014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戴海宝听说政府要办免费培训,便报名参加了汽车行业技能再提升培训活动,这一学习就是3年。在每年为期3个月的培训中,他先后学习了汽车工程理论、汽车电路、变速箱等课程。“通过参加培训活动,我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工作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戴海宝说。

戴海宝事业转折的背后,折射出河南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给个人带来的影响。

2014年,人社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同深入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开启第二轮共建合作,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在中原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河南省政府先后出台《深入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2014—2017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人社、教育、农业、民政等15家成员单位每年出台配套方案,分类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提升计划等。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也积极跟进出台推进工程实施的意见,形成了“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626.41万人。

一所技校的蝶变

8月的漯河技师学院,校园里格外安静。可在实训中心大楼中,记者却看到一群学生正在为技能竞赛而紧张备战。

2015年,漯河技师学院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首批高职类技师学院;2017年,漯河技师学院与德国职教集团和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工业机械和制冷技术两个专业……

漯河技师学院发生的变化,得益于河南省深化技工院校改革的推动。

河南省共有技工院校149所,在校生26.7万人。省政府认定20所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在领导班子配备和生均经费等方面给予高等职业院校同等待遇。河南还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组建82个技工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吸纳学校、企业等成员单位2820家。

漯河技师学院与富士康集团、双汇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关系;洛阳市16所技工院校与南车集团、珠海格力等40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设企业(行业)冠名班50余个。河南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一方人才的崛起

在朱辛伟传统扎染艺术工作室内,记者看到,橘黄、草绿、天蓝等五颜六色的丝巾、服饰、布袋琳琅满目,由深转浅的渐变色赋予物品一种新的生命力。

这间工作室是河南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的一个。目前,河南还建设2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涉及传统技艺、高精机械加工等行业。

5年来,河南省财政累计投入16.7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入160多亿元,实施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六类300余个基地型建设项目。

河南还通过专项培养、表彰激励等措施,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目前,河南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69.27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7%,摸索出职业技能培训的“河南经验”。截至2016年底,河南共评选产生“中原技能大奖”30名、“中原大工匠”10名、“河南省技术能手”1108名,省财政分别给予每人5000元至20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不让一名困难群众因病致贫

(记者杨海波 刘俊良)

家住河南省许昌市七里店社区的低保户孙定国,今年68岁,不幸罹患癌症。由于女儿女婿没有固定工作,作为一名农民,他从来没有去医院治疗的想法。市社保局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为他讲解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并主动为他联系医院进行治疗。

孙定国的女儿孙营辉感激地说:“我爸爸首期治疗花了好几万块,我们只需承担很小一部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孙定国住院报销的情形,只是河南省800多万名已经参加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困难群众的一个缩影。

一场说干就干的医保扶贫攻坚战

河南省这项针对全省困难群众“量身定制”、事关脱贫攻坚大局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政策,今年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按照政策规定,参保困难群众的住院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余合规自付医疗费用由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再分段给予报销,最高报销比例可达90%,而且不设封顶线。

“与属于‘普惠制’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不同,大病补充保险是‘特惠制’,即针对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障。”河南省人社厅厅长刘世伟说,通过开展大病补充医疗医保,河南省为困难群众建立起由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保、医疗救助、慈善救助构成的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这是对全民医保体系的一项重大制度性创新与探索。

从2016年12月26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到2017年4月1日全省全面启动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程序,只有短短的100天时间。全省各市、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明确部门职责,严格督导考核;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作,细化配套措施,精心组织实施,一场说干就干的医保精准扶贫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众人帮扶不让一名困难群众掉队

按照制度的设计,困难群众只有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才能享受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待遇。能否确保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保范围,成为落实医保精准扶贫攻坚的关键环节。

作为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工作组织实施的牵头单位,各级人社部门会同民政、扶贫等部门加班加点、不辞辛劳,认真核实困难群众保障对象,避免重复参保,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许昌市人社部门完成对全市所有困难人员的信息比对,发现信息不全和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2105人。为了确保困难群众能够纳入医保,医保办的同志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困难群众家中,一家一户地核实数据,一家一户地讲解政策。

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年度人均筹资标准为60元,由各级财政承担,而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除各级财政补助外,还需要个人承担一部分。尽管缴费额度不高,但仍有一些困难群众缴费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各级人社部门广开思路,对民政、扶贫部门认定确实无力缴纳的困难群众,报请当地政府资助困难群众解决参保经费问题。

禹州市医保办主任李应贯介绍说,他们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共为149549名困难群众申请财政补助资金269.2万元,使这些困难群众有资格享受大病补充医保待遇,做到了不漏一人、应保尽保。

好政策更需要好的配套服务

为了加快推进困难群众参加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工作,河南省人社部门认真做好政策衔接和系统对接工作。

明确大病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运行年度、报销范围一致。河南省明确,困难群众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报销后一个参保年度内,个人累计负担的合规自付医疗费用,在大病保险起付线以内的部分,直接进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分段按比例报销;超过大病保险起付线部分,首先由大病保险报销,剩余部分由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再分段按比例报销,确保两项制度无缝衔接。

在系统对接上,全省统一在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系统中增加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结算系统,医保经办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按经办权限匹配相应用户权限,确保了信息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针对三次报销中存在兑付时间长问题,河南省在城乡居民医保中全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现已全面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定点医疗机构。

据统计,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基础上,全省平均报销比例提高9.36个百分点,困难群众的住院医疗费用平均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2%,缓解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截至8月15日,全省18.3万人次已享受到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待遇。

分享到:
分类浏览